近日,永利官网研究生李天宇,黄梅芬、许家俊在吴琼教授指导下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IF: 6.208,中科院二区top)上发表了题为“Rigid Schiff Base Complex Supermolecular Aggregates as a High-Performance pH Probe: Study o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 (ACQ) Effect via the Substitution of Halogen Atoms”的研究论文,介绍了关于超分子荧光探针方面的新进展。
荧光探针作为重要的光学成像分析载体,在微量物质的测定、医学诊断、核酸检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传统探针的光信号主要来源于共价键的转换,而共价键的变化通常需要较高的化学驱动力,从而导致灵敏度和可逆性有限。高性能探针的探索一直是相关研究的热点。超分子聚合物是一种通过超分子识别组装而成的分子聚集体,其物理化学性质可以通过调节聚集体构型而不改变内部分子结构来调控。与共价化合物相比,超分子聚合物的性质和结构可以在更低的化学甚至物理驱动力下发生变化,因此它们的反应对外部刺激更敏感,与此同时可逆性和信噪比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本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的pH探针[Ni(3,5Cl-saldmpn)]3,光学特性研究表明该探针具有优异的信噪比,对比同系物其荧光强度呈指数增长,并且随着pH从5.1增加到6.0时有可见的颜色变化。此外,该探针具有突出的稳定性和可逆性,在30个循环后信号强度保持在初始信号强度的90%以上。为了更好地了解所报道探针的特殊荧光行为,该工作进一步结合结构分析和理论计算探讨了特殊超分子聚集体引起卤原子猝灭效应的可能机制。